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第1/3页)
    第二章    几多晚逝去了不返    那份憔悴已深陷发肤之间    夜夜在冀盼既凄艳又糜烂    若是没有冀盼要怎么办    等一世为看一眼如何又算贪    早知你爱不起怨亦难    声声叹融化了冰山    却未能够叫天为我睁开眼    像寂寞圣诞雪花路上弥漫    大地上我这里最黯淡    心中纵是有所盼严寒没有减    风很冷我的手已渐蓝    啊越漂亮啊越无常    美景良辰未细赏我已为你着凉    多虚惘亦放肆追赶    你是传说那种绝世的风光    莫道为了你我享受着期望    极地尽处有我靠的岸    即使已白发苍苍抬头没有光    得不到也不甘去淡忘    美景良辰未细赏我已为你着凉…    …作词:黄伟文    他在夜里反复倾听这首“北极光”明白了她的回答。    她心已死,于他。    她不要再当他的阳光了。    极地尽处有她要靠的岸,她如北极光,逝去了不返。    ******--***    韩桀是在八岁那年跟着母亲韩淑妹,一块“嫁”进了“忠义新村”里的。    忠义新村位于北桃园,是个拥有两百多户人家的眷村。    两百多户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地是军队的,房子是公家的,每户人家的居屋加上院落都是一样的…小。    家家户户之间用扶桑花树篱做隔墙,一模一样的前后三进小平房,一模一样的狭长院落,一模一样的长竹竿万国旗,就连黄昏时节,各家飘出的饭菜香都很像。    大火,重辣,个个都是重口味的外省人家。    因为房子是挨户紧连着的,家里的男人又都是同袍,自然每一户的女人也都走得近,小孩子们也都玩在一块,这家有人缺了酱油,那家有人吃鱼刺梗到了喉咙,不出三分钟,村头到村尾都会知道,且还会有人自动送去酱油,甚至隔着树篱问要不要来罐醋,溶掉鱼刺?    这样的居住环境讲得好听叫做守望相助,叫做团结一致,叫做刀口一致朝外,但还是免不了那隐含于人性中的贪瞧热闹、爱嚼舌根的本性在作祟。    就好比这一回,五十六岁的士官长张焕要娶媳妇儿了,这可让眷村里的诸多婆婆mama又有了个可以互换讯息、打发时间的嗑牙话题了。    “ㄟ!不是听说张士官长在老家那儿是有媳妇儿的吗?”    “死啦!两岸一开放通讯时他就托人去找过,听说是在文革时被斗死的。”    “有留下孩子吗?”    “什么孩子?听说他离开老家时只来得及拜个天地,住了三天就跟着部队退防到台湾了,原先还想着只是暂离,却谁也没料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唉,这么说来他还真该在台湾扎根生子,也好老来有人奉养了。”    张焕处事向来低调,结婚当日并未在村里摆宴设席,仅是在市区里的上海馆子里摆上一桌。    老长官当主婚人,几个有着过命交情的同袍来帮忙,为他在那一百零一套的西装上别了个“新郎”的牌子。    至于新娘子那边就更简单了,没有头纱、没有礼服,只穿了一袭干净清爽、袖口绣有粉蝶的白色小洋装,头上梳了个当时最流行的赫本头,发上缀了几点亮片,亲友团只有一名,即那为新娘子和张士官长牵线成功的美容院老板娘金水婶。    呃,其实还有一个的,一个八岁大的拖油瓶男孩。    就是身上、脸上有着泥条斑,眼神桀骛不驯,差点得将两只小手反绑在身后才能够被“押”来参加婚礼的韩桀。    简单婚证及吃喝后,客人陆续散去,张焕好友古大军在瞥了眼那满脸悍相,将谁都视作了敌人,像煞头小斗牛犬般的韩桀后,忍不住拍了拍张焕的肩头。    “老张,我瞧你这后爹,会不太好当。”    “鹅不怕!”张焕用着带了nongnong上海腔的国语回答,笑呵呵地。“鹅连鬼子都能打得宜哇啦哇啦地叫了,一个娃子惊牟怕?鹅答应了淑妹的…”他满足眸光转向席上的美丽新娘“一定会将这娃子视同己出,供宜读书,长大后当个有出息滴人。”    像是感觉到了丈夫的慈和眸光,韩淑妹抬高清秀小脸,回了一脸暖暖的笑。    虽然年仅二十四岁的韩淑妹跟着已然五十六岁的张焕是委屈了点,但她心知肚明,跟着他,无论是对自己或对儿子,都已经是目前的她最好的选择了。    她是阿美族人,老家在花莲,家贫弟妹又多,在十岁时就被卖到山下的老人茶室里当了雏妓。    她不识字。    其实不识字也有它的好处,至少她不会春花秋月伤怀说愁,安于那样的送往迎来,被那些足以当她爷爷的老人给糟蹋蹂躏了的命途。    但在十五岁的时候,她不小心有了身孕。    这个孩子的到来真的是个意外,茶室里的mama桑向来小心,会让她们按时服葯,就伯弄大了这些金鸡母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