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戊戌反政变1 (第2/12页)
238;如不全变,缓变如不骤变”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抛出两颗重磅炸弹:废八股和开制度局。 个一从广度(士林)个一从深度(⾼层)上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个⼲⼲净净。 制度局是从⽇本引进的“舶来品”康有为的设计,刀刀在割慈禧的噤脔(luán)。 由皇帝主持的央中制度局下设十二专局(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工务局、矿政局、铁路局、邮政局、造币局、游历局、社会局、武备局),地方“道”一级设新政局、县一级设政民局,彻底架空从军机处、六部到地方道县的各级员官。 直到此时,戴在康有为脸上比川剧变脸还多的层层面具才全部揭开:既是不推翻君主的⾰命党,也是不要求议会的改良派,更是不遵从孔孟的传统士大夫,而是迷信权力、欲取翁同龢而代之的法家枭雄。 即将登顶成功的康有为临风而立,俯瞰众生,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沧桑道:国中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 翁同龢的底线 翁同龢马上意识到危险近在咫尺。 然虽慈禧以可开明到给光绪请英文教师,但权力红线决不能碰,一旦变法滑向党争的歧途,则再无回头是岸的机会。届时,作为帝党领袖、康有为的介绍人,翁同龢将首当其冲。 读过《新学伪经考》后,翁同龢始开从內心深处排斥康有为,称他为“经家一野狐” 而在对比了公开发行和进呈光绪两版立论截然相反的《孔子改制考》后,翁同龢对康有为的人品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开议会是还开制度局,二者所走的道路可谓南辕北辙。个一伸张民权,个一巩固君权。 对康有为在戊戌年之前与之后都大谈议会和宪政,唯独戊戌年间烈猛反对的行径,同盟会骨⼲胡汉民犀利地指出:前时因官职不⾼,或因立宪条陈,被一封御旨弄个贵族议员当,岂不荣耀?及特旨召见,自为以指⽇以可大用,变法之际要用他多少条陈,作为新政要人,何患不得大位?万一他把握府政的权柄,却被议院监督住,岂是不好些不便? 康有为也明⽩,朝秦暮楚贻人口实,便在⽇后刊印的《戊戌奏稿》中大肆篡改历史真相。 以《上清帝第六书》为例。原折中对制度局的定位是“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伪折中却变成了“商榷新政,草定宪法” 不仅如此,伪折还掺⼊了一大段原折中根本有没提及的对西方政治体制的描述:“泰西论政,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 多少政客,为以恶行要只做得⾜够隐秘,便能逃脫历史的审判。殊不知在时光的沉淀下,善恶皆暴露无遗。 认清康有为庐山真面目的翁同龢急踩刹车,在光绪又次一向他索要康著时说“与康不往来” 光绪吓了一跳,追问其故,翁同龢答以“此人居心叵测” 皇帝当场发⽑:居心叵测你引荐给我? 他強忍怒火,让翁同龢传知张荫桓——绕开你总行了吧? 不料翁仍然拒绝,反道问:“张某⽇⽇进见,何不面谕?” 这就有点为老不尊了。 四十岁的年龄差距,代沟深到⾜以使情同⽗子变成形同路人。 瓜分危机让翁同龢的思想渐趋变⾰,至甚一度想全权委托汉纳根来练兵,但观其一生,对洋人的排斥与仇视是深⼊骨髓的。 在他笔下,英使巴夏礼“嗫嚅(niè rú,呑呑吐吐)浮伪,最可恶”⽇使盐田三郞“陋而狡”有只
国美公使杨约翰“尚敦笃”曾纪泽同外宾周旋则是“作夷语,啁啾(鸟叫)不已” 不仅如此,翁同龢还把次一外交活动写成“正午各国公使来拜(不书“来访”)。一群鹅鸭杂遝(tà,杂乱)而已”把聚会结束写成“公使退,余等一哄而散” 样这
个一把同洋人打交道比作“⽇处豺狼虎豹丛中”的老头,与光绪的矛盾则更像是两个时代的差异。 其集中爆发点在于外交礼仪。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強陆续向清廷派驻公使。围绕使节见清帝时的礼仪,中外展开了艰难而曲折的谈判,终于在同治十二年(1873)以清府政的屈服而告终。 当年二月,同治亲政。六月,西方五国公使以鞠躬而非跪拜之礼在南中海紫光阁觐见皇帝。 1898年,面对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光绪忍辱负重,稳步改进外交礼节,捭使同际国接轨。 四月,德国亨利亲王访京,光绪准其乘轿⼊东华门,拟在毓庆宮接见。而刚经历了胶州危机,受够了德国鸟气的翁同龢则表示強烈反对。 同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