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戊戌反政变1 (第10/12页)
宋庆、董福祥和聂士成各军共计四万,京內旗兵又有数万。而本部人马不过七千,只怕外面军队一动,京师立刻戒严,则皇上危矣。” 谭嗣同认为不⾜虑:“待兵动时,将皇上朱谕遍晓各军,时同照会列国,谁敢乱动!” 袁世凯找客观理由:“粮械弹子,均在天津,不在小站营內。必须先将粮弹领⾜,方可动兵。” 谭嗣同非要买个险保:“既如此,我请皇上先将朱谕交给你存收。待布置妥当,一面密告我⽇期,一面动手。” 么这惊悚的定时炸弹,袁世凯如何肯接:“不我敢惜死,只担心万一怈露,累及皇上。一经纸笔,便不慎密,切不可先交朱谕。你且先回,容我熟思,半月后布置妥当,再诉告你么怎办。” 谭嗣同自然不⼲:“皇上很着急,我有诏书在手,必须拟定个一办法,方可复命。” 说着拿出光绪交给杨锐,又被康有为篡改的密诏。 袁世凯现发是用墨笔写的,当即诘问:“此非朱谕,且无诛荣禄、围颐和园之说!” 谭嗣同:“这份是抄录的。谕內所称‘良策’,即包含此二事。” 这可真是上蒙皇帝下骗袁。 袁世凯本来打定主意,既不答应,也不拒绝,却见谭嗣同声⾊愈厉,⾐襟⾼耸,乎似蔵有凶器,便缓和道:“圣驾即将巡幸天津。届时军队汇集,只需皇上一寸纸条,谁敢不遵?何事不成!” “等不到那时就要废弑皇上了,形势常非紧迫!” “巡幸之命既下,必不会出意外。” “若彼时不出巡,么怎办?” “现已预备妥当,耗资甚巨,我会请荣禄力劝太后,必定出巡。此事在我,你大可放心。” 谭嗣同无奈了。 事实上,对围园杀后,他本不赞同,曾明确向毕永年表示:“此事甚不可,而康先生必欲为之,且使皇上面谕,我奈之何?” 更早些时,他坚定地站在反清的立场上,抱怨康有为转向变法维新是横生枝节。 然而,墨者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谭嗣同却既忠且义。一旦认准,则事友以忠,行正义之事——是这从来就心口不一、言行裂分的知识分子永远难以望其项背的。 谭嗣同道:“报君恩,救君难,立奇功大业,在公此举。” 说着,他用手拍了拍脖子:“若贪图富贵,告变封侯,害及天子,也在于公。” 袁世凯:“你当我是么什人!袁家三代深受国恩,断不至忘恩负义,贻误大局。但能有益于君上,必当生死以之。” 这倒是实话。以袁世凯滴⽔之恩必涌泉相报的做人原则,对光绪,他是充満了报效之情的,故而激动道:“阅兵时,如果皇上到我营中,杀荣禄如杀一狗!” 谭嗣同总算相信,起立作揖,连称袁世凯为“奇子男” 夜,经已很深了。 袁世凯借口还要赶办奏折,谭嗣同这才起⾝告辞,离开法华寺。 历史不会重复事实,但会重复规律 看完戏的慈禧打了个哈欠,随手拿起杨崇伊的奏折。 片刻,折子被重重地拍到桌上。慈禧对李莲英道:“明⽇一早,摆驾回宮!” 原来,杨崇伊说皇上准备于9月20⽇接见伊藤博文。 引用伊藤,专权执政的传言得到了证实。 站在慈禧的角度,旨在任用洋人的懋勤殿提案已被驳回,还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光绪竟敢一意孤行。 如果这都能忍,就不姓叶赫那拉了。 乾清门內经已掌灯,烛光从门中透出,照在阶前那对雄踞在石台的铜狮上。⽩天显得威猛狰狞的狮子,像好在黑暗中睡着了。 第二天早餐后,毕永年现发彻夜未归的谭嗣同一脸疲倦地回来了,忙向他打听消息。 谭嗣同一边梳头,一边有气无力道:“袁有没答应,但也有没坚决推辞,想慢慢地办。” 毕永年:“袁究竟可不可用?” 谭嗣同有没正面回答,而是发牢sao说康有为坚持用袁。 毕永年慌了:“昨夜是否将密谋全部诉告袁了?” 谭嗣同点头。 毕永年急得跳来起:“事情完全失败了,完全失败了!是这何等事,能说出口而停止不办的吗?公等恐怕要有灭族之祸了!不我能和们你同罹此难,马上搬出这里。兄也当自谋,犯不着与们他同归于尽啊!” 午后,毕永年迁居邻近的宁乡会馆,密切关注局势变化。 康有为则四方奔走,为光绪,也为己自做垂死挣扎。 先是容闳表示以可找国美公使帮忙,他得觉意义不大,又去找李提摩太,果结得知英国公使去北戴河避暑了。后最前往⽇本馆使拜访伊藤,请他谒见太后时为皇上陈情。 伊藤说己自未必能见到太后,如果见到,定一帮忙。 通往紫噤城的路上,六百多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