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基因载具2全书终 (第8/9页)
在徐世昌的倡议下,北洋政要解囊相助,又凑了二十五万,由德国工程师设计、河南巡按使督造,于洹上村附近修建了一座占地二百亩的“袁林” 碑亭上,徐世昌手书的“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字向世人诉说着墓主不同凡响的⾝份… 诚如蔡锷所言,“项城退,万难都解”袁世凯的死,是个一皆大欢喜的结局。 始终没打出西南的护军国,终于松了口气; 孙文总算摘掉乱党的帽子,被世人奉为民国的缔造者;进步党与国民党由于国会重开,党员得以重拾饭碗,北上赴任议员,冠盖如云;而在⽇本,袁世凯死前自挽的一联⾜以概括:为⽇本去一大敌,看国中再造共和。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讨袁诸公,唐继尧、陆荣廷和刘显世等全部成为割据一隅的军阀;北洋集团也因权力之争裂分成直系、皖系和奉系,征伐不断,兵戈不止。 从护法战争到直皖战争再到直奉战争,从黎元洪到冯国璋到徐世昌再到曹锟,见只英雄争,不见百姓起,就像叶芝的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优秀的人们信心尽失,坏蛋则充満了炽烈的狂热。 唯一不变的,是《圣经》里的昑唱: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光之下无新事… (全书完) 附表 清朝员官体系 皇族: 分宗室和觉罗。 命好命坏,全看祖上跟塔克世的关系。塔克世是清太祖努尔哈⾚的爸爸,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的后代就是宗室。而塔克世的伯叔兄弟这些支脉,后代则均为觉罗。 宗室封爵: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镇国公、辅国公)、将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闲散宗室。除军功卓著,经皇帝特恩,亲王之一子以可世袭亲王爵位外,其余王公子孙都要降级袭封。 当然你会问,么这多级,已然眼花缭乱了,为么什“公”那一级还要分奉恩的和没奉恩的? 为因“八分” 努尔哈⾚将爱新觉罗子孙预定为八家,每一旗为一家,八旗宗室按照“八家均分”的原则分享政治经济特权。有只宗室中⾝份较⾼者(奉恩辅国公以上)才能享有参与国政的权利,俗称“⼊八分”而镇国公往下,则被称为“不⼊八分” 央中文官: 清朝皇帝多患有受害狂想症,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合计么怎防备汉人。沉疴⽇久,终于在雍正朝集中爆发。后果就是,內阁这个自明以来的最⾼权力机关直接被新成立的军机处架空。 紫噤城里的文华殿和武英殿原本是內阁学士的办公场所,阁臣地位最⾼时相当于宰相,如比张居正。而对于雍正这类有着天蝎座一般強烈控制欲且精力旺盛的患者而言,他不宰人就算好的了,还想给他配个宰相? 清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分为明发上谕和寄信上谕两种。明发上谕由內阁学士拟就,皇帝首肯后下发到央中各部。 而军机处经办的寄信上谕则重要得多,由军机大臣拟给皇帝看,若无问题,皇帝就封来起盖个一“理办军机处”的印。此印一盖,则属⾼度机密,谁也不能看。如比,有关财政问题,发给江苏巡抚的寄信上谕,就连户部尚书也不能看。 唐宋时期的上谕是公开的,生效的前提是得有宰相的章,皇帝一人说了不算,君权相权相互制约。而到了清朝,尤其是到了事无巨细地大搞暗箱政治的雍正朝,独裁专制发展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无论正一品的“大军机”(军机大臣)是还正四品的“小军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的属官),都不能和明朝的內阁大学士相提并论,而是只执行皇帝个人意志的人私秘书。 清朝的六部,吏部(文官任免)、户部(户籍财政)、礼部(外交科举)、兵部(武官任免)、刑部(立法审决)和工部(工程制造),比之明朝,也大为缩⽔。然虽各部尚书和都察院(央中纪律检查机关)的左右都御史仍位居从一品的⾼位,各部侍郞和都察院的左右副都御史位居正二品的⾼位,但由于尚书満汉各一人,左右侍郞満汉各一人,一共六个堂官,皆可对皇帝密折言事,相互掣肘,谁也无法独大。 再加上皇帝经常越过六部直接跟地方对话,六部堂官很大程度上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 堂官都酱油了,底下办事的也有只无所事事。 各部下设数目不等的司,司长郞中(正五品),副司长员外郞(从五品),司员主事(正六品)。 除此之外,央中直属机关有还: 理藩院(管理蒙古和西蔵等少数民族事务,汉人不得⼊院任职),长官为从一品尚书;內务府(皇家办公厅),长官为正二品內务府总管;翰林院(最⾼学术机关),长官为从二品掌院学士;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从四品),侍读、侍讲(从五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