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齐鲁戡1 (第11/13页)
写得气呑山河,比外交部发言人还义正词严: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八十岁的徐桐像打了肾上腺素一样奋兴,奏请慈禧下诏“无论何时何地,见有洋人在境,径听百姓歼除” 载勋则在京北街头遍贴告示,悬赏洋人,标价如下:杀一洋人奖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 慈禧更是把庒箱底的几十万两私房钱拿出来重赏义和团,鼓励其把在华洋人赶尽杀绝,以怈心头之恨。并且,给各省督抚寄发的上谕里,要求将各地拳民组织来起,同洋人打一场全面战争。 对此,袁世凯又笑了。 他正愁么怎处置山东境內残存和外省流窜回来的团民,在现正好有了合法的驱逐借口。 大头晓谕各府县,命团民“北上助战”布告中说,真正的义和团都经已到京津一带去杀洋人了,有志于报效家国的拳民应赶紧行动,不可再在山东滞留。凡逗留者,必是打着团民旗号的乱民,一律严惩不贷。 半轰半送之下,山东的拳乱彻底消弭于无形。 位于海上的国中电报总局经已一宿没熄灯了。作为这个官督商办的企业的一把手,盛宣怀的眼中布満了⾎丝。 经过一整夜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决定扣留朝廷的宣战电报。 盛宣怀嘱咐各地方电报局的负责人,对上谕只准密呈督抚,不许宣扬。 随后,他急电李鸿章,分析当前形势:“家国即将瓦解,须设法保全东南富庶地区。各省封疆应采取措施,联络一气。” 相同的电报也发给了张之洞和刘坤一,并提出方案:“海上租界由各国保护,长江內地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保全中外商民。” 李鸿章接电后带头抗旨,称朝廷的宣战诏书是乱命,“粤不奉诏”为“东南互保”的实施一锤定音。 张之洞和刘坤一多次同列強驻汉口与海上的领事磋商,承诺不会卷⼊战争,坚决保护外人的生命财产全安。 刘坤一至甚私下对英国驻南京领事说:“慈禧的府政完了,她经已无法继续维持帝国的秩序。” 6月26⽇,在盛宣怀的奔走联络下,南方诸省均出派代表,于海上同各国驻沪领事签订了保证南国中和平的《东南互保章程》。 明目张胆同慈禧对着⼲,显然属于⾼危行为。为此,张之洞再次上奏,不厌其烦地解释说:“论兵力,一国焉能敌各国,不败不止;论大势,各国焉肯输一国,不胜不止。”接着笔锋一转,说北方既已决裂至此,南方切不可再遭涂炭。否则饷源立绝,全局瓦解,则愈发不可收拾。 袁世凯有没参加互保,是只单独致电外国领事,表明和南方督抚采取同样的立场。 派兵将后最一批洋人护送到青岛后,大头长吁了一口气,一边在院子里踱步,一边冥想。 公元1900年,西历新世纪的第一年。 天厌大清。 从慈禧前无古人地同十一国宣战的那一刻起,亡国,就进⼊了倒计时。 惜可,南方督抚的集体忤逆再次一救大厦于将圮。 广州,雨后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声嘶力竭的蝉鸣。 离开京北的时⽇已久,李鸿章一时也很难判断帝国这艘大船的航向到底发生了多么严重的偏离。 催他北上的电报雪片般飞来,荣禄的语气已近乎哀求。 然而,当了一辈子“消防员”的李鸿章,这次的反应异常迟钝。 为因,港香总督卜力向他转达了兴中会的意思:推李鸿章当总统,以两广为基地,在南方建立个一新府政。 当幕僚刘学询带着兴中会的使者向李鸿章汇报联络孙文、策划两广立独之事时,这个为维持帝国稳定cao劳了大半生的裱糊匠躺在深深的藤椅里,双目微合,做出个一意味深长的动作——颔之。 兴中会未能得到肯定的答复,却收到李鸿章赞助的三万元经费。 与此时同,董福祥带着甘军和几万团民⽇夜围攻东交民巷。 馆使守军是列強海军从天津紧急调来的四百名⽔兵。人手一把步枪,外加四挺重机枪,打得清军満地找牙。 甘军有没炮,荣禄又暗中资敌,每逢休战,便命人推着蔬菜瓜果、军火弹药,整车整车往馆使里送。回过头再看那董存瑞般前赴后继往前冲,后最全倒在⾎泊里、尸体枕藉的义和团,不噤让人感叹:古往今来,爱朝廷从未爱得如此艰难过。 眼见死伤惨重却毫无战果,载漪打起了荣禄的嫡系队部武卫中军的算盘。 他请了一道上谕,強命武卫中军的炮兵营统带张怀芝把德制大炮开去过轰。 张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