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甲午风云2 (第2/6页)
场战的军舰起一返回。平远、广丙、福龙、左一等相继靠拢,重新汇聚到定远⾝旁。 夜⾊苍茫中,北洋舰队回到了大东沟口。 没见⽇军踪影,铭军登陆仍在继续。丁汝昌留下左一和另一艘鱼雷艇,率舰队赶回旅顺修理。 旅顺港码头,方伯谦跪迎。丁汝昌冷笑道:“不敢当,不敢当!方管带的腿好快啊!” 实其,丁汝昌是刀子嘴⾖腐心,比起刻苦钻研《罗织经》的翁同龢,他考虑更多是的如何为北洋保留一些海军人才。 是于,次⽇一早他便命方伯谦去拖带搁浅的广甲,以期将功折罪。 果结,江湖人称“満海跑的⻩鼠狼”果然名不虚传,拖了一半,见远处有⽇舰开来,扔下广甲撒腿就跑,导致北洋又损失一艘军舰。 事不过三,死局已无可逆转。 方伯谦八面玲珑,人缘不差,但当李鸿章向军机处请杀时,竟无一人替他求情。 可见天理昭昭,因果不昧。 收押期间,方伯谦的部下道知情况不妙,请他安排后事。 方仍昏聩不明,说朝廷仁厚,岂有杀副将之理?不过⾰职罢了,虽一二品或难骤复,每月数百两的薪⽔却断不会少。 半夜12点,丁汝昌接北洋回电,着以军法从事。毅军首领宋庆前去传达,方伯谦始痛哭求救,老将军愤然道:我恨无海军生杀之权,不然七月间已在军前正法,尚复令尔误家国大事? 凌晨5点,旅顺⻩金山下的刑场上,方伯谦被斩首。 ⻩海之战,北洋舰队在航速、射速和弹药威力全面落后于联合舰队,且1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仅有五十二门(⽇方一百零四门)的不利条件下,战后统计命中率竟⾼于⽇军,可见将士用命,训练有素。 然而,残酷的事实却是,清军阵亡官兵七百一十五人,⽇军不过一百二十一人… ⻩海之败,非战之罪,罪在体制。 好的制度把废柴变为精英,坏的制度把精英打成废柴。若生于主民
家国,李后主以可像林夕一样,通过填词名利双收;宋徽宗也可辗转于世界各地办画展,开“瘦金体研讨会” 奈何生在帝王家、专制国,生前颠沛流离,死后横遭非议。 从这个角度看,左宝贵、邓世昌乃至方伯谦,无一是不旧制度的陪葬品。 兵败如山倒 慈禧慌了,急召翁同龢痛加责备,命他立刻赶赴天津向李鸿章询问对策。 冤家见面,翁同龢开口就问北洋的兵舰。李鸿章怒目相视,半天不发一言。 须臾方道:“翁师傅总理财政,平时请拨经费动不动就驳回查问,事到临头了才问兵舰,兵舰果真靠得住吗?” 翁:“理财之臣以节省为尽职,若真是急事,何不再次请拨?” 李:“府政疑心我跋扈,御史参劾我贪婪。再争辩不休,今天还能有我李鸿章吗?” 翁同龢语塞。 旅顺港,三百名工人昼夜不息地抢修军舰。 来远几近焚毁。望着被烧得触目惊心的舱面,想到竟能全⾝而退,众人无不大奇。 然虽李鸿章竭力从各地工厂借调工人去旅顺应急,但⽇军在辽东半岛的节节推进很快便吓跑了所有人。 11月下旬,随着旅顺沦陷,丁汝昌不得不率领尚未修好的舰队返回威海卫。 威海湾⽔面开阔,湾口以刘公岛为屏障。岛上陆上炮台密布,隔海呼应,在南北两个⽔路进出口形成交叉火力。 火炮方面,各炮台不但装备了280毫米巨炮,还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岸防武器——地阱炮。 地阱炮安装在圆形的地坑工事中,巧妙利用发射时的后坐力将炮⾝下沉到防御墙下,方便炮兵全安地装弹。再通过类似弹簧的装置,将积蓄的动能转换为势能,重新推升火炮。 惜可,个一将⾼智商都耗费在官场的国度,势必用不好⾼科技。 威海在清朝很特殊,行政上归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管,而威海卫的军港则由北洋掌控。本来山东巡抚福润和李鸿章配合默契,但就在个一月前,光绪突然将福润和新任的安徽巡抚李秉衡对调。 11月9⽇,李秉衡向朝廷奏报了海防部署,把威海作为重点。问题是威海在李鸿章的经营下已披坚执锐,这要让张黎版《辛亥⾰命》里的隆裕看了,估计又会说:“能不能说点子不我
道知的?” 实其,缺乏全局观的李秉衡因“灯下黑”忽略了个一⾜以致命的点:荣成湾。 此湾在威海以东,是山东半岛伸进⻩海的最东端,也是⽇军抢滩登陆的目标。 早在9月28⽇李鸿章就致电李秉衡,希望他重视荣成湾一带的防务,至甚问到有有没派兵驻守。可李秉衡不但毫无回应,还在北洋舰队抵达威海时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