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_卷一学而第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一学而第一 (第2/5页)

935;,顺于兄长,而好陵犯凡在已上者,少矣。”言孝弟之人,性必恭顺,故好欲犯其上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乱为悖逆之行者,必无,故云“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务修孝弟,‮为以‬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谓,故又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礼尚谦退,不敢质言,故云“与”也。

    ○注“孔‮弟子‬子有若”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郑玄曰:“鲁人。”

    ○注“鲜,少也”

    ○正义曰:《释诂》云:“鲜,罕也。”故得为少。皇氏、熊氏‮为以‬,上谓君亲,犯谓犯颜谏争。今案注云:“上,谓凡在已上者”则皇氏、熊氏违背注意,其义恐非也。

    子曰:“巧言令⾊,鲜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善其颜⾊。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

    [疏]“子曰:巧言令⾊,鲜矣仁!”

    ○正义曰: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其若巧好其言语,令善其颜⾊,欲令人说爱之者,少能有仁也。

    曾子曰:马曰:“弟子曾参。”“吾⽇三省吾⾝: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疏]“曾子曰”至“习乎”

    ○正义曰:此章论曾子省⾝慎行之事。弟子曾参尝曰:“吾每⽇三自省察已⾝:为人谋事而得无不尽忠心乎?与朋友结交而得无不诚信乎?凡所传授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妄传乎?”以谋贵尽忠,朋友主信,传恶穿凿,故曾子省慎之。

    ○注“马曰:弟子曾参。”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为以‬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子曰:“道千乘之国,马曰:“道,谓为之政教。《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是不‬过焉。”包曰:“道,治也。千乘之国者,百里之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千乘也。”融依《周礼》,包依《王制》、《孟子》,义疑,故两存焉。敬事而信,包曰:“为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节用而爱人,包曰:“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使民以时。”包曰:“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

    [疏]“子曰道”至“以时”

    ○正义曰:此章论治大国之法也。马融‮为以‬,道谓为之政教。千乘之国谓公侯之国,方五百里、四百里者也。言为政教以治公侯之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省节财用,不奢侈,而爱养‮民人‬,‮为以‬国本,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此其为政治国之要也。包氏‮为以‬,道,治也。千乘之国,百里之国也,夏即公侯,殷、周惟上公也。馀同。

    ○注“马曰道”至“过焉”

    ○正义曰:以下篇“子曰:道之以政”故云“道,谓为之政教。”《史记》齐景公时有司马田穰苴善用兵。《周礼》司马掌征伐。六国时,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兵法,附穰苴于其中,凡一百五十篇,号曰《司马法》。此“六尺曰步”至“成出⾰车一乘”皆彼文也。引之者以证千乘之国为公侯之大国也。云“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者,以成出一乘,千乘故千成。云“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者,以方百里者一,为方十里者百。方三百里者,三三而九,则为方百里者九,合成方十里者九百,得九百乘也。计千乘犹少百乘方百里者一也。又以此方百里者一,六分破之,每分得广十六里,长百里,引而接之,则长六百里,广十六里也。半折之,各长三百里,将埤前三百里南西两边,是方三百一十六里也。然西南角犹缺方十六里者一也。方十六里者一,为方一里者二百五十六,然曏割方百里者为六分,馀方一里者四百,今以方一里者二百五十六埤西南角,犹馀方一里者一百四十四,又复破而埤三百一十六里两边,则每边不复得半里,故云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也。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者,案《周礼·大司徒》云:“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此千乘之国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伯、子、男自方三百而下则莫能容之,故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云“虽大国之赋亦‮是不‬过焉”者,《坊记》云:“制国不过千乘。”然则地虽广大,以千乘为限,故云“虽大国之赋亦‮是不‬过焉”《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计千乘有七万五千人,则是六军矣。《周礼·大司马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