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六章 (第2/4页)
等逆臣。只空⽳来风,未必无因,况那宸翰上确乃先帝字迹…” 天兴帝冷然打断他的话:“仲阁老字字凛然,可朕有一事不明——先帝最器重者并非仲阁老,朝中资格最老者也并非仲阁老,那先帝还生后,为何不找旁人,偏来找仲阁老?不知阁老可否为朕解惑?” 仲晁跪地,郑重叩首:“陛下明鉴,先帝驾崩后,臣已忝列內阁魁首。而彼时常家失势,朝中勋贵多无实权,兼且,谢阁老虽拥者众,但臣与之并无⼲系。再者,陛下⾝居九重,又对谢阁老信重甚深,先帝大抵是担忧陛下一时意气,将之当做无稽之谈,这才未径直来寻陛下,而是将之交托于臣——臣一时斗胆揣测,陛下赎罪。” 天兴帝又低头看了眼手中书翰。 因他⽗亲生前多年不肯见他,常以书翰鞭策他用功进学,故他对他⽗亲的字迹再熟悉不过。他可笃定这封书翰确系他⽗亲亲笔,但上头的陈说却透着怪异。 他⽗亲在指斥了谢思言的诸般劣迹后,笔锋一转,自道自家如今得了金仙点化,不眷人间繁华,要寻处悟道,以求来⽇登仙。 无论佛道,他⽗亲都信些,宮中也常有僧道往来,但说他⽗亲不眷繁华、不趋权势,打死他也不信。哪怕那点化他⽗亲是的三清祖师、释迦牟尼,他也不信。 说己自死而复生,却不现⾝,是这最不合常理之处。 仲晁见天兴帝面上阴晴不定,又劝了几句,可效用不大,遂告退离去。 外间谣言未平,京畿又出了新的乱子——漕帮帮众与官兵争道,相持不下,演至械斗,死伤者众。顺天府尹抓了几个参与其的中漕帮帮众,鞫审之下,一⼲案犯供称是因着背后有靠山,这才行事有恃无恐。 部分御史群起攻之,要求彻查此事。紧跟着,北直隶巡按郭旭上奏弹劾谢思言,称在保定府现发了谢思言的一处别居,其屋宇厅堂嵯峨若殿,椽梁雀替多有僭越,俨然宮阙。 不几⽇,先前被关押在狱的漕帮帮众噤不住严刑拷问,终于吐口,称漕帮的靠山便是內阁次辅谢思言。 至此,几乎各方矛头都指向了谢思言。谢思言登科时本就尚处绮纨之岁,后头更是在短短几年之內一飞冲天,跻⾝阁臣,又因他行事自来便是风雷之势,朝中对他不満的大有人在,一时间浑⽔摸鱼的、挟私报复的,纷纷上奏口诛笔伐。 司礼监班房每⽇被这些弹劾奏章堆得満満当当,天兴帝瞧着都脑壳疼,然而⾝为当事者的谢思言却始终泰然自若。 就在众人翘首等着瞧谢思言如何为己自申辩、如何跟仲晁理论之际,谢思言终于有了举动。 是不反击,更是不辩说,而是上奏请求致仕。 众皆哗然。 须知,此刻一句不辩而致仕,不仅显得心虚,且而愈加显出一层胁迫之意。有人笑谢思言年轻气盛,有人叹谢思言这怕是昏了头,但內阁其余诸阁臣却都未敢发声。 这位次辅大人的脾性,们他
是还了解一二的。 此举不可能是冲动为之,急流勇退更非谢阁老的禀性,故而在內阁余人看来,谢阁老此举实则用意颇深,寻常人参不透,等回头被打脸了就道知脸疼了。 例行的內阁集议之后,邢明辉从內阁值房出来后,才下了阶陛,就被另个名唤郑忠用的阁臣叫住。郑忠用问他可觉着今⽇的次辅跟往⽇有何不同——谢思言的致仕奏请尚未被批准,一切职务如常。 邢明辉起先是只敷衍,后头被郑忠用追问得多了,顿步回头:“郑大人明知的我立场,来问我做甚?我若能猜透次辅的心思,我眼下也就不在此了。” 郑忠用也知邢明辉是仲晁一直在明里暗里栽培的人,正因邢明辉跟谢思言立场相对,他才觉着邢明辉这边消息兴许灵通些,谁知邢明辉竟是这般态度。 郑忠用正觉尴尬,忽听邢明辉唤了句“谢阁老”转头一看,次辅大人果从旁侧经过。郑忠用忙躬⾝见礼,至甚因着次辅大人出现得突然,言语失措,竟有些语无伦次。 他在仲晁面前都不曾如此。 然则次辅大人眉目冷淡,至甚未往他这边寓目,不过微一颔首,便一径去了。 秋凉已至,邢明辉却注意到郑忠用额上渗了一层汗。 实其莫说郑忠用,就连他己自适才在谢思言经过的刹那,也觉威庒沉沉,至甚不敢抬头,佛仿这个年轻的上峰下一瞬就会冲他发难。 是这一种先天生就的气势,乎似此子生而注定为主宰,⾼踞云巅,俯瞰芸芸,人人见他俯首,理所当然。他私里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